
1964年生,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利用与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及《资源经济学》首席教授(2015-至今),是我国资源科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现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执行秘书长;兼任自然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成都理工大学数字胡焕庸研究院副院长和学术委员(2019- 2024年)。任《自然资源学报》、《资源与产业》、《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 》副主编,《资源科学》、《国土资源情报》、《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等期刊编委。曾任世界银行社区与小矿(CASM)战略管理顾问委员会委员(SMAG)及中国区域网络(CASM-China)负责人、世界银行高级顾问(2006-2010年),世界矿业部长论坛(World Mine Ministry Forum)学术委员会委员(2008年);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矿业与矿产资源委员会委员(2010年),甘肃省白银市政府经济转型顾问(2006- 2010年);辽宁省阜新市经济发展顾问(2007- 2010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客座教授(1995- 1997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兼职博导(2003-2013年)。被聘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评审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通讯评审专家、中国科协决策咨询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暨科学普及出版社)科技/科普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地质战略研究高级咨询专家、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学术委员。
长期致力于能源及矿产资源经济与资源安全;资源法律与政策;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资源与环境管理等方面研究,在能源系统复杂性、能源和矿产资源安全、资源城市转型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产业经济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负责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澜沧江中下游与大香格里拉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经费1425万元),中科院碳专项课题“水泥生产的碳排放”(总经费152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人地关系的我国内地与沿海能源安全差异性研究”(2008-2010年)和“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能源供给安全格局及其资源环境效应(2013-2016年)”,《宁波市国土规划(2016-2030)》、《文砚平半小时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近100余项。
迄今,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在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Resources Policy, Energy Policy, Citie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Law,Ecological Indicators , Natural Resource Forum,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等SCI/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EI 和ISTP 论文10多篇;撰写学术专著10 余部,代表性论著有:《肯尼亚国家地理》、《2011-2012资源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国土经济学通论》、《2010中国资源报告》、《2012中国资源报告》、《亚洲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英文)、《中非资源与环境科技战略研究》等专著;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重大咨询建议报告18份,其中“关于加快和促进中国对非洲资源与环境科技合作的建议”成果,获中国科协优秀调研报告特等奖;获得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和学会工作贡献奖(2013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2014年),获得2010年度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2018年度浙江省土地学会一等奖。